导航:首页 > 亚洲电影 > 印度毛派电影

印度毛派电影

发布时间:2022-04-11 03:57:12

①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13年看的吧好像,转老贴中伙计们讨论的内容:
当初看到55分钟,以为不会有歌舞,结果马上就开使唱了,“他们吸干了我们的血汗。他们瓜分了我们的国家……”唱的那个欢,过节一样。这段跟剧情融合得很好,而且终于唱出了“我们要翻身做主人”的句子。这在印度文化中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延续了几千年种姓制度的国家。这片子本来是知识分子在改良主义立场上的阐述,只是导演本身对于底层的同情,不自觉地加重了对于毛派斗争正义性的肯定。片中反复出现的口号“Lal Salam”,是通行于南亚大陆的革命口号。“Lal”意为红色,象征共产主义;“Salam”意为致敬、敬礼。

这片子和量产印度片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那股很二的假欢乐气氛,而是很像是中国革命电影与美国商业电影的混合。珠希在警局被殴打强奸一段,拍得真实有力,一下子就让人觉得痛苦。这片如同我们常见的革命电影一样,对爱情做了淡化处理。没有像普通印度片那样无节制地玩情圣把戏,这点也很难得,珠希和卡比确有那种革命伴侣的感觉。珠希一个社会底层的女性,被地主及其武装压榨到无处生存,康长素曾言印度曰:“其国虽口两亿,全国命之所寄不过两千万人,其余不过畜生,无能为役”,他们希望像人一样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社会高层呢?警司的表现很符合他的阶级定位,就是屁股问题。警司是个富二代,他对男主始终有种居高临下、怜悯的友情,而不是正常的平等交往,而这也反映了他对待社会底层人民的态度,高高在上的同情、怜悯、施舍,而不是正常的平等理解。最后警司向媒体公开和卡比的关系,之前一直在渲染警司是个好人,而他这么干就是要让朋友去死,再次证明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他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必然站在穷人革命者的反面。他和卡比决裂时候的对话就能看出,他能接受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因为改良不会触及他这个阶层的利益,或者是不会完全破坏他这个阶层的利益。但是穷人革命是要焚毁一切旧体制,这种革命将砸烂寄生在印度穷人血汗身上的他和他的家庭。面对历史车轮,这种改良主义者无处藏身,他的下场大家也看到了:革命尚未到来,他已被自己的阶级抛弃。

而另一个社会高层,那个被抓的教授,片中出现这样的人物,有一定原型。他的学历那可不一般,是吉姆哈克校友,看年龄,弄不好在校时还见过面。另外、他念的中学是The Doon School,是世界顶尖中学,拼爹最牛中学,不是最高的克什米尔婆罗门基本没戏。作为英吉拉甘地的校友,老教授被捕,内阁部长去做统战没准都不够格,可能要索尼亚甘地出面。
毛派不但有高种姓富人家庭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其本身就是高种姓知识分子发起组织的。教授是印度最高等级精英的模板,他们本可以在当前制度下生活得更好,那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一切,选择为穷人去献身和行动?

康有为1927年去世,我们的父辈、我们自己,是通过5、60年代画质模糊的黑白电影,三毛流浪记漫画去了解放前的社会,由于没有亲身经历,我们对那个时代仅仅是一个朦胧的印象,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日常生活平淡,以为这是历史常态,某些人甚至向往过去的地主。但是在康有为死后85年,在21世纪,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居然还能通过一部2012年出品的高清彩色电影,再次看到那个吃人的社会,那一刻有没有人能理解当年的先烈呢?

这片子的很多元素看起来真的很有亲切感,都是我们从小看的电影里出现过的:反动派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革命群众坚持斗争永不屈服,叛徒和坏蛋最终得到应有下场。虽然最后叙述带着一种改良主义的味道,讲了和稀泥的大道理,但前面几十分钟的铺陈和警司大人所代表的,维护现行秩序行为的彻底失败,以及最后的那个长镜头,重申了影片中反复出现(甚至赋予了印度式合法性即绿林正义)的主题: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几点
1.农村地区的压迫描写太少:比如种姓制度,比如烧死寡妇,比如文盲遍地,比如四大枷锁
2.游击队官兵一体描写太少: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指导员、扫盲班工作的描写(毛氏游击队居然不扫盲)片中卡比发现游击队员很多都是识数不超过20的文盲,这里没展开描写很可惜,本来文工团就有扫盲的职责,这样也很容易接触最普通的平民百姓
3.对毛的思想描写不够:游击队基地被袭击之后,司令在城里的领导那边痛苦的时候,领导应该来一段(ง •̀_•́)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然后背景音乐响起:太阳出来照四方……
4.别在意战斗场面,印度人民就好这口儿。

② 印度毛派的介绍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简称“印共(毛)”,是印度一个信仰毛主义的地下政党,目标是推翻印度政府。于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以及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合并而成。两个组织于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并事宜,并筹组了临时中央委员会,由人民战争领袖贾纳帕蒂出任总书记。印共(毛)通常被视为印度左翼极端组织纳萨尔派,他们在1967年策动领导了西孟加拉无地农民的暴乱,即“纳萨尔巴里运动”。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于1967年,他们在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起义,这被看成印度人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起义发生后,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译),对这一起义给予高度评价。

③ 印度毛派游击队来历是什么

印度毛派游击队于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以及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合并而成。两个组织于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并事宜,并筹组了临时中央委员会,由人民战争领袖贾纳帕蒂出任总书记。

它是印度毛派武装,简称“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印度共产党(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个信仰毛泽东思想的地下政党,目标是推翻印度政府。

我国驻印度大使曾明确表示:中国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组织或团体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④ 怎样避免“无法避免的战争”

“左派向往社会公平正义,这谁都不会否认,但左派所想用的那些方法则只会走向反面,前苏联、东欧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难道中国要重新走一次?” ——郑永年《“左派”与中国的命运》 这两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讲的是印度毛派社会主义革命武装与印度警察之间的战争故事。一位警察的最好朋友,为了协助消灭地区毛派武装力量,不惜生命危险打入到了毛派武装内部。在协助警察取得一个个胜利之后,却发现毛派武装力量才是真正的正义之旅,而警察和政府、资本家们则无恶不作,根本不把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当作一回事,肆意去欺压农民,抢夺农民的土地,铲去农民的简陋房屋,杀害无辜的儿童与妇女。于是,这位警察的朋友觉醒了,毅然参加了革命队伍,救出因自己的密探行为而被逮捕的毛派领袖,但最后却死在了警察的枪口之下。这个电影应该是写实的,因为一直以来有关印度的新闻报道中就有许多关于印度国情及毛派武装袭警的资讯。 本部电影给人震撼与回味的是,这种恍如隔世,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现代的战争是如此的贴近中国现实,有如身临其境一般,令人充满同情、无奈、惋惜、愤怒和担忧。这种战争与当年毛泽东领导下的革命战争何其相似,而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又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情势相当吻合。这不仅让人联想到这种战争在中国是否会再度爆发?而且,这种战争似乎即使胜利了也没多大意义,因为这些革命者并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即使胜利了,他们也未必保得住胜利的果实,就像中国曾经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样。然而,历史偏偏会让这种悲剧重演吗? 在当今中国,毛泽东和文革的影响正方兴未艾,大有文革要重演之势。“无法避免的战争”爆发的主要根源:农民的土地被强征,农民的房屋被铲除,农民的权利被剥夺等等,恰恰也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特点和国情。在中国的网络世界,也有一大群激进的左、右翼人士对革命跃跃欲试。一些网络世界的角落里完全弥漫着一种权利被剥夺,利益被侵占,除了残酷革命斗争外已经别无选择的悲情之中。然而这些新时代的革命者,似乎并没有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仍然固守着原来那一套的思想主张。革命爆发本是时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革命即使胜利了也保不住胜利果实,从而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话,那革命只能是一个悲剧了。 这不能不需要当今中国的统治者、革命者、资本家阶级、左右派人士以及普通老百姓们去思考和研究了。现在的中国,显然已经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为了避免战争,或者说为了避免现有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避免一系列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不能任由目前这种社会状态、阶级矛盾持续发展下去了。这种矛盾继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无法避免的战争”。 首先,导致这种“无法避免的战争”的实质根源是什么?很明显,是利益的冲突!换句话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看看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中的主题曲歌词中的一段内容吧:“嘿,大佬们,我们受够了你的专制独裁,我们要翻身做主人。无论是比拉还是塔塔,无论是安尼还是巴塔(注:都是印度的大财团)。为了他们的利润,瓜分我们的国家。无论是比拉还是塔塔,无论是安尼还是巴塔。为了他们的利润,瓜分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血汗……我们的血汗,让他们盆满钵溢,财源滚滚。人民的财富,被榨得一干二净,再也不要忍受压迫,我们要翻身做主人。再也不要忍受压迫,我们要翻身做主人”。这是不是与当年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口号基本相同?而印度爆发这种阶级战争的社会根源与当今中国是不是也存在一种根本上的相同?今日中国与解放前爆发了革命的中国已没有多大的差别:经济是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是一种另类的独裁专制制度,官僚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不断,群众不满,民生艰难等。 显然,矛盾和问题的实质,在于一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上的事情。这是一种阶级矛盾下不可避免的战争,除了解决阶级矛盾外,战争无法避免。而产生阶级以及阶级矛盾的根源正是社会的生产方式有问题。印度那无法避免的战争爆发的根源显然不止是农民的土地被掠夺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和人民在生产与生活需要的问题。农民需要发展、富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却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而只是通过圈地运动和摧毁农民自然经济的方式,把农民推向城市,变为城市贫民;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同样无法满足城市贫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 关键在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社会存在大量贫民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发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一定的社会产品越来越需要较少的劳动力即可完成,加上资本之间的竞争,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民被抛进一无所有的城市贫民行列。这些日益贫穷的、越来越多的城市贫民无疑就形成工人阶级,社会矛盾也表现为一种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些工人阶级一旦被资本竞争压迫到一定程度,就会组织、团结和觉醒起来,就会爆发新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僵持不下,残酷到一定程度就是“无法避免的战争”。

⑤ 印度毛派游击队来历

一、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毛主席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信仰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并且党章还有行动纲领也和毛泽东思想有很多类似之处,不过其实质还不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这是根本区别。就连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也公开表示:“我们不清楚这些武装组织为何盗用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而且我们也不喜欢这样。他们要这样称呼自己,我们也没有办法;但中国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组织或团体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二、简介印度毛派游击队:
印共毛派诞生于1967年,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层阶级为获得土地而暴动袭击地主为发端,事发村庄"纳萨尔巴里"遂成为毛派的别名。毛派的纲领是解放没有土地的贫农和低种姓阶层,实现印度社会的变革,否定急速的工业化。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毛派容忍暴力,把政治家和治安机关作为袭击目标。印共毛派的成员在全国共约有2.2万人,分成许多团体,组织的实际情况不为外界所知。印共毛派可能接受了尼泊尔共产党毛派等境外组织的资金援助,武器装备不逊于警察。
三、详解:
1、崛起过程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于1967年,他们在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起义,这被看成印度人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起义发生后,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译),对这一起义给予高度评价。
1969年,以武装起义为斗争手段的印共(马列)成立,但不到两年,这个政党就分裂了。总书记玛瞿穆达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1972年,他死于狱中。在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离破碎,但是坚持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战争理论,仍然是他们的共同点。
1971年的孟加拉战争对毛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这场战争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这种举动很难被印度国内民众的情感所接受,也进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有意思的是,在整个分裂的过程中,亲玛瞿穆达的毛派还在七十年代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对林彪的两股势力。分裂后,印度毛派陷于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读者在《印度时报》上又读到了一段文字:"极左分子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有明显的回潮趋势。"
毛派回来了。从1993年至今,印度绵延的贫困山区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们的势力也从原来的4个邦扩展到印度28个邦中的13个邦。1992年,印度前总理拉奥诚恳地向民众道歉,认为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土地改革的问题,而相关的承诺其实早在独立前就已经做出。此后,一个选举接一个选举,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标--土地革命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度农民的自杀率近年来也扶摇直上,社会分化加剧。印度国内贫富分化极其严重,有人形象地形容,印度10.5亿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车经济"中,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两轮车经济"中,他们买得起小型摩托车;只有2%的人生活在"飞机经济"中,他们独占了印度经济"奇迹"的成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报人员估计,目前的毛派武装人员大概有两万人之多,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丧生,他们毁坏铁路,抢银行,劫狱,让自己经常出现在印度报纸的头版。
印度毛派领袖相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发展,而他们的理论变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赢一场战争,而是一边采取偷袭战术,一边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深。
在许多地区,毛派游击队已经取代政府来管理当地,并依靠税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尔邦的丛林里盛产竹子,毛派就向往来于丛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赋税,并要求当地的道路建设公司同样为之。而当政府带领军队来到山区清剿毛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受到当地农民的保护。印度毛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地下组织,这使得不了解当地情况的军队和警察很难对他们有所行动。如今,印度毛派游击队已经发展到可以进行较大规模战斗的规模,不久前他们拿掉了印度当局的一个警察局,参与这次战斗的游击队员有上千人之多。
2、
发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由印共(马列)分裂出来的几个主要党派均希望能重新合并,以带领农民运动走出低谷。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9月,印共(毛)正式成立,由贾纳帕蒂出任总书记。
印共(毛)甫一成立,便显露出凌厉的攻势。其采取的第一个比较大的行动是在北方邦金道利县进行的伏击战,共打死19名警察。之后,类似的袭击活动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
2005年11月,1000多名毛主义分子袭击了比哈尔邦的杰哈纳巴德监狱,释放了大约350名毛主义囚犯,其中包括该党领导人之一的A.卡努,并抢走了几百条枪和大量弹药。这一年印共(毛)共发动了1608起暴力事件,造成了566人死亡。2006年印共(毛)发动的暴力事件次数虽略有下降,为1509次,但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上升了,为678人;2007年其发动的暴力事件又有所增加,为1 565起,造成了696人死亡。2008年印共(毛)进一步加大了袭击力度。2月,毛主义分子袭击了奥里萨邦一座警察训练学校兼军火库,打死了10名警察,抢走了一批武器弹药;6月,警方特种部队在渡江追剿毛主义分子时遭遇袭击,有3 9名特种部队官兵溺亡;7月,一辆满载警察特种部队人员的装甲车触雷爆炸,乘员24人悉数丧生,地雷系由毛主义分子埋设。
随着袭击活动的不断增多,印共(毛)控制的地盘也迅速扩大。在2003年末,印度只有9个邦 55个县处于各个毛主义派别的影响之下,但到了 2004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3邦156县。目前,印共(毛)已在28个邦中的16个邦拥有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在600个地区中的165个地区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从印度与尼泊尔的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影响面积达9.2万平方公里,处于其影响下的人口更是多达1.8亿--也就是说印度每 6个人中就有1 个人生活在印共(毛)的"红色旗帜"之下。
据估计,印共(毛)的武装人员有2.5万人,在村一级的外围成员有5万人,拥有的武器超过了2万件,大多是步枪、冲锋枪和火箭弹。
在《党章》中,印共(毛)决心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印共(毛)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划分为3个阶段:近期目标是建立一个紧凑的红色革命区域,这个区域从尼泊尔边界到比哈尔邦再到安得拉邦,同时寻求人民民主;中期目标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印度继续开展已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以"间接统治、剥削和控制"为形式的新殖民主义;终极目标是通过长时间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⑥ 印度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中国》

转的文章供参考
莫迪上台后,印度又掀起了一阵赶超中国的舆论浪潮。而莫迪也信誓旦旦的承诺,要全力推动印度社会改革,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以此为途径,使印度实现现代化,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当然,就方向而言,莫迪的思路是不错的。早已过时,却又难以更新的社会结构,对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构成重大的威胁。只是,印度社会顽疾存在千年,仅凭一个寒门出身的政治领袖,就真的能让他一朝旧貌换新颜么?在此,云石君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解读一下现代印度崛起过程中的风险和困境。

分裂的政治传统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天然主宰,印度有着不逊于任何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悠久历史,并有着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璀璨文明。但与其他拥有相同体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扩张史中,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稳定政治格局。中国、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古代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纷纷迈向帝国体制。而印度文明却始终处于邦国割据的分裂状态,即便偶有统一,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考虑到古代印度文明的发达水平,以及南亚地缘板块内部的紧密联系,这种分裂格局多少有些另类。

当然,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在之前的《印度为什么怕中国》一文中,云石君已对印度的地缘格局有所介绍:南亚次大陆以东为缅甸的密林;北部为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过印度河流域,便是兴都库什山脉;它们的存在,为南亚次大陆提供了充分的保护。至于南面的大海,虽然无法阻挡海上势力,但海洋文明的商业特质,使它们即便进入印度,也更注重于物质利益的攫取,而非对领土的占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后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国),因此无法对印度文明造成颠覆性影响。

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当印度文明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后,便丧失了继续扩张领土的动力(以农耕时代的观点看,南亚次大陆周边的土地也确实没太大开发价值)。而它又不像华夏文明那样,有必须持续应对的外来压力(华夏文明必须长期应对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袭),以致必须采用大一统的方式,,来集中资源应对。

当然,印度也不一点外来威胁都没有。相对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还是容易的多。而山对面中亚地区的游牧文明,更是农耕文明的天敌。

不过,虽然古代印度会周期性的收到中亚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却并未对印度文明的独立性构成本质性的威胁。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实力外,也与中亚作为大陆交通岛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中亚身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大陆、蒙古高原、南亚次大陆、伊朗高原乃至西亚新月沃地等亚洲各大地缘势力的交锋之地。虎狼环伺的周边环境,使中亚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锋结束后,成为胜者的附庸。

只是,无论对东亚的中国、蒙古,还是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中亚都太过遥远。由于远离各大地缘势力的核心区,中亚即便被一方占领,这种占领也缺乏稳定性,随时会因为占领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缘势力的卷土重来而发生改变。

中亚的虚弱和混乱,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机率,也使得得以征服印度的统治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由于身后缺乏强大而稳定的地缘板块作为支撑,使他们无力对印度文明进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针对印度实情,对自身进行调整,以保护得来不易的统治地位。最终结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这种既无法扩大文明规模,但也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的情况下,窝里斗,几乎是所有组织的本能。在这种大环境下,南亚次大陆内部的各次级地缘板块的矛盾被相对放大,最终形成了分裂的政治格局。

正是这种分裂的政治传统,使印度于1948年建国后,很容易便建立了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但当印度经济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问题就来了:

放眼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无论是早期的英法美德,还是后期的日本、韩国甚至台湾,在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其政治体制虽有进步,但均带有强烈的威权色彩。即使有所谓的分权制衡,其范围也只限于精英阶层。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工业扩张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圈地运动、血汗工厂、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侵犯普通民众的利益。只有通过强大的政治威权,才能压制反抗,强力推进。只有当工业化完成,上述问题淡化消失,波及全民的现代民主制度才有了实施的可能。

而与西方不同,印度在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时,国家经济基础仍处于传统的农耕状态。这种民主制度的超前实现,对印度经济的发展构成巨大的阻碍: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工业项目,因其本身所连带的负面影响,都会招致印度人民的坚决反对,并在现代媒体的监督下被迅速放大。

在民主政治框架下,印度政客为争取选票,只能无节操的迎合群众意愿,无法像威权时代的韩国、台湾和后来的中国政治家一样,用强有力的中央权力将其推行下去,这导致印度接连错过20世纪后期的几次历史发展机遇,经济结构迟迟无法转型。

而同样,过早采用西方民主制度,也导致了中央权力的薄弱和地方的各自为政,反映到经济层面,就是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规划布局无法展开,国家经济支离破碎。

印度教和种姓制度

印度社会根据出身不同,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四大阶级,此外还位于四大阶级之下的“贱民”阶层。不同阶级职业不同、地位差别悬殊。处于高种姓的婆罗门与刹帝利,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而占人口绝大部分的首陀罗、犬舍和贱民,则穷困潦倒。

其实这种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并不是印度专利。但跟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中,这种社会结构被以种姓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

在中华等其他文明中,下流阶级的人,可以通过读书、作战、经商等后天奋斗的方式,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提升自己的阶级地位。

而印度人的阶级地位则完全由出身这个先天因素决定。出生之后,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阶级地位都不能改变。也就是说,无论低种姓多么努力,他们也无法跻身于婆罗门、刹帝利等高贵阶级当中。

可是,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种姓制度断绝了绝大部分印度人改变命运的可能,理所当然的会招致他们的愤恨和反对。对此,印度文明采用宗教的方式加以化解。

印度教教义推崇转世,将今生的苦难,作为来世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在印度教义的熏陶下,下层阶级逐渐放弃了现实社会中的反抗,而寄往于来世,甚至愿意通过苦修,来增加转世获取幸福的几率。

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结合,使印度社会的阶级完全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好处,是有效减少了阶级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阶级战争(农民VS地主、资产阶级VS地主;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地主)在印度很少发生。但坏处则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升渠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下层阶级,也就丧失了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动力,变成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一族。当“愚昧”、“慵懒”、“散漫”成为低种姓的代名词后,印度也就丧失了通过发展大规模制造业迈向现代文明的可能。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发展出软件外包业,并取得了成功。但是,这样一个产业链短(不需要太多配套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小(只能容纳百万人口级的就业、总共不过几百亿美金的规模)的产业,是无法将印度这种超级人口大国带入现代化的。作为一个十亿人口级别的国家,发展制造业,是其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大规模的工业制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劳动力。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印度必须清除种姓制度的影响,给予低种姓和贱民阶级足够的上升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工作等手段来改变命运。

可是,当阶级藩篱被打破,下层人民有了获得幸福生活的欲望和可能后,使人安贫乐道,愿以今生苦难换的来世幸福的印度教教义,也就丧失了它的社会基础,其结果就是被拜金主义取代。

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印度的低种姓和贱民们,终将被裹挟进工业化的滚滚洪流中。但与此同时,强征土地、房屋拆迁、环境污染、职业病、过低薪酬、长时间劳作,这些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中前期)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进而引发民众的群体性愤怒和抗争。

对印度政府而言,压制民众的不满是有必要的,否则工业化无法实现。但在现代民主制度的架构下,为选票所裹胁的政客,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想解开这一困局,印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政改的内战风险

中央集权的过程,必然引发政治势力的重新洗牌。考虑到印度的政治架构,没有任何一方政治势力,能够让其他对手放手退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印度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政治势力间直接发起内战,用武力消灭其他势力;要么跳出派系争斗,放下身段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种姓和贱民的铁心拥护,通过壮大基本盘的方式,逼迫保守势力出局。

咋一看,派系内战并非好的选择。但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则意味着这一政治势力站到了下层阶级的立场上,一旦其掌权,必然会剥夺掌握社会资源的上层阶级的利益,进而会招到强烈抵制。鉴于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双方的冲突必将愈演愈烈。如此一来,派系内战或可避免,阶级战争却极有可能发生。(现实中的案例,则是印度毛派武装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一旦大规模工业化启动,毛派将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

种族对抗与宗教冲突。

印度的人种构成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由早期自中亚迁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来的印度斯坦人(即印度白人);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即印度黑人);以及早期由东亚流入、在东北地区占相当比例的蒙古利亚人(黄种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婆罗门、刹帝利两大高种姓基本由占人口少数的印度白人组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达罗毗荼人与黄种人则基本属于低种姓和贱民。

一直到今天,印度社会的各种资源仍由高种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黄种人基本处于被统治地位。

通常情况下,这种明显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种族冲突的产生。而印度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却成功的避免了种族间的对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印度之所以能成为例外,固化阶级的种姓制度,和鼓吹放弃今生以求来世的印度教义居功至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由于宣扬众生平等,不利于印度种族阶级社会的稳定,逐渐在当地走向消亡)如果这两者被清除,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达罗毗荼人和黄种人的种族意识会被激活,并在拜金主义的诱惑下,对控制社会资源的印度斯坦人产生种族仇恨,肤色的不同更让这种冲突加倍激化。而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的展开,主要的印度斯坦人构成的资本家,与主要由达罗毗荼人以及黄种人构成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将愈演愈烈。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合二为一后所迸射出的力量,足以将印度搅的天崩地裂!

宗教矛盾也是印度政治改革潜在威胁。印度境内有总数多达一亿的穆斯林。他们独立于印度教体系之外,但与黄种人和达罗毗荼人一样,处于社会的中下层。虽然当下,印度教的强大实力足以压制占人口少数的穆斯林。但如果印度教体系崩溃,印度社会陷入纷争,穆斯林为争取自身权益,也不可避免的会卷入其中,进而加剧印度的混乱。

制度、阶级、种族、宗教,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印度的工业现代化道路十分艰难,稍有不慎,便有万劫不复的危险。

印度当然清楚内乱的后果。但鉴于自身复杂的国情,它又无法确保内乱不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在这种左右为难下,印度的现代化改革只能长期流于形式。能否找到一条真正的和平发展之路,将是事关这个南亚大国延续与存亡。

下一节,云石君将继续讲述,印度所面临的外部困境。

⑦ 哪部电影是你看过全程无尿点的

1.豺狼计划 Cry Wolf

⑧ 请问哪里可以下载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Chakravyuh 2012

我这里 网络网盘pan..com/s/1c0jeME8

记得采纳哦 谢谢木木哒



字幕:内嵌中文字幕
文件大小:1.94GB
文件格式:DVDrip
尺寸:1280x544


剧情引入:
纳萨尔派是印度共产党中的激进派系,信奉毛主义,主张通过农民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盘踞在南迪格地区的纳萨尔组织,困扰政府多年。安迪警官封命清剿,不料屡屡受挫,遂将好友卡比尔送入敌营,充当卧底。卡比尔不负期望,提供情报,为警方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他亲身体会到农村的贫穷落后,当他亲眼目睹政府强占穷人的土地,当他与毛派分子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卡比尔开始理解这帮激进分子的诉求,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卧底故事,因为承载了太沉重的话题。片中反复出现的口号“Lal Salam”,是通行于南亚大陆的革命口号。“Lal”意为红色,象征共产主义;“Salam”意为致敬、敬礼。

⑨ 印度毛派的发展历程

1969年,以武装起义为斗争手段的印共(马列)成立,但不到两年,这个政党就分裂了。总书记玛瞿穆达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1972年,他死于狱中。在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离破碎,但是坚持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战争理论,仍然是他们的共同点。
1971年的孟加拉战争对毛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这场战争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这种举动很难被印度国内民众的情感所接受,也进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整个分裂的过程中,亲玛瞿穆达的毛派还在七十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对林彪的两股势力。
分裂后,印度毛派陷于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读者在《印度时报》上又读到了一段文字:“极左分子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有明显的回潮趋势。”
毛派回来了。从1993年至今,印度绵延的贫困山区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们的势力也从原来的4个邦扩展到印度28个邦中的13个邦。
1992年,印度前总理拉奥诚恳地向民众道歉,认为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土地改革的问题,而相关的承诺其实早在独立前就已经做出。此后,一个选举接一个选举,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标——土地革命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度农民的自杀率近年来也扶摇直上,社会分化加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报人员估计,目前的毛派武装人员大概有两万人之多,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丧生,他们毁坏铁路,抢银行,劫狱,让自己经常出现在印度报纸的头版。
印度毛派领袖相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发展,而他们的理论变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赢一场战争,而是一边采取偷袭战术,一边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深。
短短时间内,从尼泊尔边境到印度东部,一条红色走廊已然形成。在这条红色走廊上,聚集着像比哈尔邦这样印度最穷的地方,山脉险峻、丛林连绵,游击队在许多地方面对的都是缺员多达35%的印度警察和他们落后的武器。
在许多地区,毛派游击队已经取代政府来管理当地,并依靠税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尔邦的丛林里盛产竹子,毛派就向往来于丛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赋税,并要求当地的道路建设公司同样为之。而当政府带领军队来到山区清剿毛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受到当地农民的保护。印度毛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地下组织,这使得不了解当地情况的军队和警察很难对他们有所行动。但是,他们的势力也仅仅限于农村,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毛派这样的极端组织,而像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却可以凭借自己的高效获得民众的支持,取得包括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在内的地方执政权。
2005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也公开表示:“我们不清楚这些武装组织为何盗用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而且我们也不喜欢这样。他们要这样称呼自己,我们也没有办法;但中国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组织或团体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印度毛派共产主义中心(Maoist Communist Center of India, MCCI)
恰蒂斯加尔省(Chhattisgarh)、奥里萨(Orissa)省、安德拉省(AndhraPradesh)三角地带为纳萨尔派武装(Maoist)藏匿区域。
简介:印度纳萨尔派武装印度的纳萨尔派(Naxalites),是印度毛泽东主义革命武装的一支。此前该武装派别曾在印度制造过多起袭击事件,印度政府也曾下令严防,与此次袭击不同的是,此前该武装派别只是针对政府武装人员,并没有袭击平民。[来源: 央视新闻时间:2010-05-28 12:17:07 ]
纳萨尔派游击队于1967年组建于西孟加拉邦。据称,尽管这支隐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装组织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对印度安全构成的威胁却是最大的。据印度情报机构估计,这支武装大约有2000名作战人员,但支持者无法统计,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最具实力的反政府武装。印度情报机构和政府官员坦言,纳萨尔派武装之所以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是因为他们驱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过枪杆子来确保印度烟叶产品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当地穷人的收入。另外,由于纳萨尔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印度左翼极端组织纳萨尔,也称印度毛派共产党,曾被印度总理辛格称为印度国内的最大威胁。该组织是1967年从印度共产党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原来主要以西孟加拉作为活动中心。近年来,其活动遍及印度近40%的国土,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印度中部和东部农村,尤以所谓的“红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积达92000平方公里。组织的人员共有5万名,其中2万名为武装人员。该组织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团体的普遍反对。
纳萨尔起源于西孟加拉邦的小村庄,1960年代,因其领导者不满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妥协政策,公开与其决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对派。”1967年,他们领导了无地农民暴动,即“纳扎尔巴里运动”,因为其骨干成员崇拜毛泽东,鼓动印度农民和下层阶级发起暴动,推翻政府和上层阶级,于是,该党被命名为印共(毛)。

⑩ 印度毛派武装的介绍

印度毛派武装,简称“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印度共产党(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个信仰毛泽东思想的地下政党,目标是推翻印度政府。于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以及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合并而成。两个组织于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并事宜,并筹组了临时中央委员会,由人民战争领袖贾纳帕蒂出任总书记。印共(毛)通常被视为印度左翼极端组织纳萨尔派,他们在1967年策动领导了西孟加拉无地农民的暴乱,即“纳萨尔巴里运动”。

阅读全文

与印度毛派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唐人影视电视剧电影网 浏览:478
成龙电影大全豪车 浏览:664
理论电影网6 浏览:615
五莲环谊电影城攻略 浏览:490
托尼贾在中国第一部电影 浏览:142
爱情电影网海天 浏览:858
kk免费电影在线观看2018 浏览:341
电影top排行榜豆瓣 浏览:446
推荐治愈系电影 浏览:685
顶楼的偷窥狂韩国电影 浏览:275
电影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大全 浏览:964
迪士尼动画电影云盘 浏览:344
俄罗斯电影传奇搭档 浏览:14
韩国电影骗保险 浏览:171
2018年12月有什么新电影上映 浏览:329
倪妮跳舞那段是什么电影 浏览:919
动漫推荐宫崎骏动漫电影 浏览:889
欧美电影裹着木乃伊抽烟 浏览:878
2018最新电影全部 浏览:121
法国电影非洲的纪录片 浏览:289